知青故里行
知青故里行
文/马晓春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二十多年前,一首《哪里有我的家》,唱出一群返城知青子女从遥远的西双版纳到上海寻亲的故事。康乐大地,知青情深,无论到绿梯叠嶂的五户乡,还是林茂草丰的八松乡,到处有知青的留声,处处闻知青的往事
带着电视剧和书刊上耳濡目染的印记,我曾与县文联、县作协采风组去过五户乡打门村知青馆,由于每次时间紧张,走马观花浏览,未能打下创作腹稿。今年初秋,我独自前往,来一次静心的采访。我沿着康卓(康乐至卓尼)二级公路前行,车辆在两侧满是烂漫花朵和果实压枝的公路上飞驰,附城镇凤凰山的烽火台、胭脂镇马集山的古碉堡,还有草滩乡、五户乡那一个个红瓦白墙、绿树掩映、祥和安宜的村庄,犹如画卷徐徐舒展。
一路上,脑海里浮现着书刊上知青在康乐的往事不知不觉,已进入五户乡朱家山隧道。隧道外,绿树掩映、群山雾罩,不知是走在天上还是人间。顺平坦小路行驶,山上是成片的松林,山风吹过,树梢一摇一曳像一波波绿浪朝远方滚去,野花潇潇洒洒像一只只蝴蝶随风起舞。
溪水谷露营基地的牌子赫然出现,蓝天白云下,白石远山如雪覆盖,依着延绵绿山。山顶是茂密的松林,山坡是一望无垠的草原。一个个白色的露营帐篷如星星般点缀草原,吃草的牛羊、欢叫的鸭鹅、流动的溪水,一幅大自然的鬼斧神作。
走过被秋叶装点得五彩斑斓的山路,幽静祥和的打门村映入眼帘,红瓦白墙、干净整洁、溪水清澈,舒展着和美乡村之油画。村里随处可见知青文化宣传墙,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青年志在四方、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插队落户干***、学习知识服务人民一句句醒目的标语,一张张青春的笑脸,仿佛让人回到了那段激情的岁月和火热的青春。
停车进入三面是土坯房的知青馆院内,五爱公社、知青泉、知青桥、知青麦场等,仿若穿越到知青时代。气质优雅的讲解员小菊笑着迎了过来,说明来意后,我推门进入馆内,她开始了浑厚而富有磁性的讲解。墙上挂满关于知青下乡的宣传画和知青们学习、工作、劳动、生活照。讲解员小菊说:时常有知青回来故地重游,触景伤情,泣不成声!无法想象,当初年少的他们,在此留下过怎样的艰辛和快乐,但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这里有他们永远回不去的青春!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数以千万的城市初高中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父母和亲人,奔赴祖国的边疆,到农村经受磨炼,与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农村的开发与建设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这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浪潮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以忘却的故事,也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特殊的名词知青。
知青馆分知青精神展厅、知青学堂、知青小屋、知青麦场四部分。知青精神展厅共分听党召唤,青春无悔;阳光雨露、共同成长;栉风沐雨、劳动锻炼;百花齐放、反哺家乡四个章节。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实物等方式,展现了知青在康乐农村工作、学习、劳动、生活中创业、拼搏、发展的精神。知青书社和知青小屋、知青麦场还原当年知青们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真实场景,展现知青们用青春和汗水、用忠诚和热血,为祖国建设、农村发展做出的牺牲与贡献。展柜里摆放着破旧的书本、画册、课桌、收音机、照相机、农具等各种学习工作生产生活物件,这些展品与想象中当年知青们的生活影像一次次重叠、对焦,令人感慨万千!
据介绍,当时康乐县有知青698人,其中来自兰州市387人,其他县市65人,康乐县246人。主要分布在五户、八松、草滩、鸣鹿等乡镇,其中五户乡有知青94人,大多来自甘肃师大附中、七局一中及其他学校。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二十一、二岁,最小的只有十四、五岁。1968年11月26日,他们离开学校和父母,来到陌生的康乐县,在这里工作、学习、劳动、生活,克服了种种困难,与农村干部群众患难与共,努力改变着贫穷落后的乡村。在这里,他们得到了乡亲们的接纳,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在这里,他们经风雨、见世面,接受了艰苦生活的锻炼;在这里,他们传播知识,与乡村少年儿童一起成长;在这里,他们难舍乡亲,留下了许多回馈故乡的记忆。知青返乡后,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关爱乡亲、反哺家乡,每年都有知青重返康乐,重温知青生活,支持康乐教育卫生事业,资助关爱贫困学子。
为记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传承弘扬听从指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反哺家乡的知青精神,2023年6月,打门村投资150万元在六社原上沟生产小队插队知青居住点,建成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的康乐县知青馆,馆内收集知青时代生产生活学习物件300多件,村内绘制知青文化墙绘20多幅,在旅游大通道沿线设置知青村标语;依托三部委扶持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建成了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五爱大队农家乐。该馆以史脉为线、图文与实物相互印证,全面、清晰、真实地展示了当年知青生产生活的全过程,通过大量珍贵的照片、实物及知青历史背景介绍,让前来参观的人们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上一代人的经历,激发广大群众学习知青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品质。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1.5万人次。
知青们因这段不凡经历迅速成长,那段或苦涩或美好的时光,成为他们最深刻的记忆,不管是否愿意,那个安放青春的知青馆,定是他们几度梦回的家园。前一段时间,我在县城乘坐出租车,司机还向我打听知青馆的位置,说是好几个从外地来的老知青要打车去知青馆,由于他不知道地点,只好改乘了出租车。
走出知青馆展室,门前大石头上刻着***题写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大字,这样的大字在许多关于知青的电视剧中看到过,时代感很强。那些知青们的足迹,曾遍布这个村庄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留有他们的气息。我由衷地感叹着:知青岁月,如同秋天的露水,丹桂飘香万里送爽,给人以清新、深远的感觉。讲解员小菊说:下一步,村上围绕知青文化主题,利用知青馆、五爱大队农家乐,挖掘百亩高原草地露营基地资源优势,以及地处旅游大通道连接线区位优势,开展研学、主题党日等活动,做好做足红色旅游大文章。
知青是一首岁月的歌,一首缅怀的歌;是一赋有为的诗,一赋感慨的诗;是一幅多彩的画,一幅写真的画。知青岁月,如同秋天的露水,丹桂飘香万里送爽,给人以清新、深远的感觉。这不只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艰难岁月,也是人生的流金岁月,更是一片永远抹不去的青春记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对这里念念不忘,那个越来越久远的年代,已经载入史册,而这座知青馆,也矗立在那些知青的心里,永生难忘。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当年知青们奋斗的地方,早已旧貌新颜。曾经一望无际的田野,变成了现代农业园区和旅游景点,被旅游大通道串连成线。这些知青们,也早已韶华不再,满头银发,唯有生机勃勃的康乐大地,见证过这群曾经的年轻人挥洒青春和汗水的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马晓春,男,东乡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方志出版社志鉴编纂专家,中国农村网通讯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西藏拉萨市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第四届地方史志学会理事,甘肃省行政区划与地名专家库第二批地方专家,甘肃省非遗传承保护协会会员,甘肃省东乡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八门拳研究会理事,临夏州第五届文代会代表、临夏州文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临夏州时政评论员,《诗文化》签约作家,临洮老子文化研究会理事,康乐崇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顾问,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康乐县文联三级调研员,康乐县作家协会主席。
先后在中国作家库、中诗网、中国农村网、中国纪录网、藏人文化网、学习强国、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网、中国甘肃在线网、甘肃诗歌、《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民主协商报》《民族日报》《拉萨河》《白银文学》《百灵鸟》《百姓文学年度选刊》《天山诗刊》《中国花儿》《甘肃文史》《甘肃史志》《老子文化探索》等,发表发表散文、诗歌、新闻8900多篇(件),其中有40多篇散文诗歌获魅力临夏良恒杯全国少数民族散文大赛优秀奖,遵义杯中国最美游记第五届文学大赛作品奖,吉林市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优秀奖,第二至第四届六世情歌杯仓央嘉措国际诗歌仓央体优秀诗人奖和实力诗人奖,2019年度甘肃新闻奖评选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三等奖等。
主编《康乐县志(1986--2005)》《康乐年鉴》8部,编辑《临夏州人民医院年鉴(19982022)》,编审志书年鉴和行业志鉴15部。著有《新闻辑录》《文苑花絮》《心灵的放歌》《划过指尖的流年》,编辑《康乐》刊物8期。作品被选入《炊烟飘过的记忆》《再论中国花儿》《甘肃历史学术研究论丛》《中国青年作家年鉴(20172018诗歌卷)》《威宁诗刊.2016少数民族诗人诗歌年选》《流年絮语.当代唯美作品选》《暮雪优秀作品选集(2024卷)》《花儿艺术人生》《临夏花儿集》《河州记忆》《印象临夏》《凉山火烈鸟》等。201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个人等荣誉。接受中央电视台10频道、央视仁文康乐栏目组、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甘肃广播总台农村广播、新甘肃客户端、民族日报等采访报道,事迹被录入《康乐年鉴(2021)》和第4期《康乐》期刊。
更新于:16天前